本文关键字:
前言 8年过去了,今天中国SMT界的情况又如何呢?在本文中,我想以这8年来我在业界中活动的亲身感受,再来看看我们在SMT应用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希望8年后我们对这个课题能有不同的领悟。 1998年以前的管理问题 2006年的应用和管理问题 与8年前一样,用户在设备的配置上,仍旧不乏一流的设备硬件??上У氖?,同样与8年前一样,普遍缺乏包括抽象的应用及管理在内的有水平的生产线。一条有水平的生产线配置是结合制造模式(注二)、适当的技术设计能力、合理的自动化设计、数据监控系统等于一体,并经过详细整合设计,以及会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动态管理的生产线配置。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几乎没有用户掌握了有关这方面的足够知识,甚至没有多少用户会去考虑推行这种做法。比如“制造模式”一项,大多数用户并没有规划自身的制造模式,对其进行量化分析,了解其特点,以用来设计自身的生产线及对应有的设备提出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评估。其中部分技术在80年代就已经在国外使用。然而,迄今为止,中国用户还未充分认识和付诸应用。SMT是电路板组装技术,不论您生产的是什么产品,技术上差异都不大。而真正区分企业和行业之间差异的是“制造模式”的应用和管理。所以,这可以说是竞争能力或成败的重要因素,但却未能得到认识和重视。 对于进口高档设备,由于中国是用户,所以,即使拥有也不应该觉得太过高兴。除非国内用户在供应商开发方向上起到引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才可以说中国的技术有了较好、较值得庆贺的突破。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更多工厂拥有豪华的生产线,并非值得庆幸。这只不过是供应商的发展成就。而我们作为用户,大多仍和以往一样,是个被动的跟随者。 虽然,国内设备开发商也在进步,但是,仍然处于努力追赶国外技术的阶段,尤其是应用创新能力还很薄弱。中国的SMT设备工业,也许一开始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没有将其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甚至没有同时从事工艺和应用的研究,致使设备的开发事倍功半。虽然,国内供应商为市场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选择,但却牺牲了工艺能力。如果研究一些波峰或回流炉等设备,我们会发现,一些供应商“放弃”了工艺上十分关键的性能(例如波峰的机械调整设计)。这些性能实际上并没有给设备的成本造成很大的负担,而却能带来很高的应用价值?;蛐砀玫慕馐褪?,大多数国内设备制造商还未完全意识到其内在的价值。在努力跟随的道路上,业界做得不完善。所以,对于那些国外名牌设备存在的弱点察觉不出,更难看到在技术上有乘机超越他们的例子。短期内在设备的软件方面很容易超越国外对手,而可惜的是,前面提到的忽略了工艺和应用优先的错误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以纠正。这也就大大限制了在软件方面的发展能力。不过值得高兴的是,通过一些测试评估,发现业界也涌现出了为数不多在技术上发展良好的设备制造厂家,只是感觉步伐太慢、还未形成规模。 就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而言,还是停留在以设备使用寿命为保养对象的层次上,仍不能对性能进行有效保养,甚至无法对性能进行认证,更有甚者对设备和工艺之间的关系和差别知之甚微。 不论是刚提到的设备保养问题和选型配置的问题,还是先前说到的设备开发问题,主要的原因都在于对SMT应用的认识不够,以及缺乏对设备的评估测试手段。如果这两方面得到改善,我们在设备上会做得更出色。 此外,在质量管理上的发展和改善也不显著。许多SMT用户在质量管理策略上仍主要采用被动的“检查-修补-返修”。而产品质量的基本定义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只关注“零时故障”而不是“使用寿命”的层次上。不论是在研发上,还是在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上,很少看到注重“预防”和“产品寿命”的措施。 总的来说,这8年来的发展,企业整体的发展远不如个人方面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个人方面的发展较局限于技术知识而基本不涉及管理方面,以及在群众中发展高层管理人员做得不够的缘故。而在实际发展中,在横向(广)方面的发展较为显著,纵向(深和细)的发展力度则稍显不足。系统性以及整合性也一直都很缺乏。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面对的重复问题,以及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主要原因。依我看来,我们这8年的发展都属于设备、物料供应上的附带推进,而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8年前我所指出的种种问题,基本上仍然存在。 应用和管理能力的评估 我将过去8年在这方面评估中客户得分的情况进行整理后,汇总在下面的表(一)中。表中的数据显示的只是综合指数,以100分为满分标准计(注三)。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虽然SMT工作并不容易,8年时间的全面改善可能不算长,但如果当初用户能够领悟我所说的并有一定的投入的话,或许我们会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应该会涌现出一些制造水平一流,并领先国际水平的企业。 除了得分上未见到明显变化外,我还发现一个情况,就是关心和愿意衡量自身能力的用户少了。这项工作的高峰期在2000到2002年,此后就逐渐减少。到了2005年中,甚至没有一家用户愿意考评自己的水平。 在我受邀去协助评估分析的案例中,所有的用户都出现了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按照柏松几率进行计算,我们知道这基本上是等于100%出错的几率。而此时许许多多的用户仍认为他们不需要对自身的能力进行评估了解。 管理层的自觉性 为什么会缺乏自觉性?我们首先来看看“自觉性”的条件。要自觉的发现自身的不足,首先要对自身的情况有客观的了解。而实际上,在绝大多数的企业中,上层管理对SMT技术知之甚少。加上企业内经常缺乏完整、有效的测量评估系统以及合理的目标,所以对自身的情况,表面上似乎在监控而实际上存在很多虚假信息。比如一条自动生产线的效率,不说很多企业从来没有对它进行监督评估,即使有通常也只是记录评估其使用率和产量之类,而忽略了更有科学意义的“自动化效率”、“自动化程度”、“自动化稳定性”以及“适合性”方面的评估监督。 我曾多次遇到以下的情形。当我和一些企业的技术经理或总裁谈论到可制造性设计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时。不少管理人员认为他们内部执行了这项工作,并觉得可以胜任这项工作,而不是个大问题。然而进行深层交流,就会发现他们所谓的可制造性设计管理,是单纯的指提供一份设计规范给设计部门照本实施罢了。这些从未见过可制造性设计管理的全面技术范围、组织、流程的管理人员,是无法想象真正的可制造性设计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与他们所谓的可制造性设计管理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这样也就无法评估其可制造性设计应用的能力和改善空间了。因此,如果认识不够,我们很自然就会缺乏自觉能力。 自觉性的第二个条件,是从观察和比较他人的做法中发生的,这个条件一般也不成熟。一般管理层很少进行细致的考察比较,而走马观花式的访问考察是绝对不可能在这门复杂技术上得出有效的结论。在目前的SMT用户环境中,虽然,也有不同档次水平的用户,但即使能够做好考察工作,依然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就拿上面所举的自动生产线效率的问题来说,由于绝大多数用户未发展到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水平,以致大家的评估做法都差不多,所以,即使相互间交流也学不到什么新东西,因此,不容易引发对自身做法质疑的自觉行为。 引发不自觉的第三个条件,是遇到竞争压力或经营效果不佳的时候。巨大的竞争压力会使管理层觉得自身企业的能力不行而去寻找原因。但很少会有企业对SMT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弱点进行反省。原因在于即使在压力下,由于对SMT的了解不足,以及受到缺乏明显的对比例子的限制,加上制造技术属于第二线因素(所谓第二线因素就是说不像第一线因素那样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第一线因素的例子有品牌形象、产品功能、质量、成本、销售网等等),因此不易直接关注。 既然这些企业管理层不了解SMT制造技术,内部没有对自身的能力和效益进行准确的评估,外界又没有正确先进的样本供参考。而在遇到绩效不良的压力时,又很少与第二线因素挂钩。易忽略这门技术中许多可以获利的空间,这是很自然的。 最近二、三十年来,科技的发展远比以前快得多,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原因,例如IT和通信科技的发达等等。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科技跨越了国际,缩短了国际间的距离,使我们有很好的机会接触其他的新技术、新知识。而在接触和认识过程中启发我们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知识更新和改善。但在SMT管理上我们能够利用这一优势的机会并不多。这是因为随着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基础较强的先进工业国基本上将重点缩小只集中在材料和设备方面,在管理方面的研发投入减少,导致管理上的发展相对较慢。所以,我们无法通过通信科技等来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除此之外,SMT管理并不像MBA,6Sigma那样已成为一个标准体系,缺乏系统化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这也影响到中国用户在这方面的学习吸收。 知识追求上的问题 员工的培训相当被动。多数企业的培训还是依赖外来的课程,等接收到培训班的宣传消息后才计划派员学习。不少与SMT相关的课题知识,如果不是遇上课程,则就不会进行这类应有的培训。这似乎对知识的掌握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当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还有什么知识需要去学习。 其实,从一些日常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知识掌握的缺乏。比如我在讲课中发现,对于可焊性测试(wetting balance)曲线这个通用的评估和了解可焊性的图示,竟然还有许多工程师,甚至从事SMT多年的工程师未曾接触过。更谈不上去发现这种曲线传统指标上存在的错误等等较先进的知识了。 制造工艺和管理技术的研发 改善空间和改善 展望和结束语 我相信,今天仍然有不少读者,对我所提出的看法觉得难以认同。这种情况与8年前的情况类似。其实我不敢奢望用户通过这寥寥数千个字就能够领略SMT的特质奥秘。在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人认为说地球是圆的人是疯子。这也许说明了知识的某一特质。在我们认知之前,许多东西似乎无法想象。而往往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所以我们不会去追求和改进。不论您是否认同或是否能够领悟我上面所说的,何不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对工作搞清楚了吗?桥接、虚焊、掉件等等日常所见的问题,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 注一:由北京《世界产品与技术》编辑部出版的《SMT应用管理文集》。2003年9月版。 [再看中国SMT用户的应用和管理问题]^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关于我们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昆山华航电子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中国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千灯镇善浦西路26号(或156号) 公司电话Tel: ?0512-50139595 业务手机(李经理): 189 1575 2062(微信同号) 传真Fax: 0512-50111080 ??电子邮件Email:??eric@kshuaha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