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字:
1 电磁骚扰耦合机理
1.1 骚扰源与受害者
所有电磁兼容性问题毫无例外地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骚扰发射源,另一个是对这个骚扰敏感的受害者。若这两者都不存在,也就没有电磁兼容性问题。如果骚扰源和受害者在同一设备单元内,称“系统内”电磁兼容性问题;如果骚扰源和敏感设备是两个不同的设备,例如,计算机监视器和无线电接收机,则称为“系统间”问题。大部分电磁兼容标准都是针对系统间电磁兼容的。同一设备在一种情况下是骚扰源,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或许是受害者。
设备要满足性能指标,减小骚扰耦合往往是消除干扰危害的唯一手段,因此弄清楚骚扰耦合到受害者上的机理是十分必要的。通常减小骚扰发射的方法也能提高抗骚扰性,但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往往分别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
骚扰源和受害者在一起时,就有从一方到另一方的潜在干扰路径。组建系统时,你必须知道发射特征和组成设备的敏感性,以确定是否要做紧耦合实验。遵守已出版的发射和敏感度标准并不能保证解决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标准的编写是从?;ぬ厥夥?/SPAN>(在发射标准中,主要指无线电广播和远程通信)的观点出发的,并要求骚扰源和受害者之间有最小的隔离。
许多电子硬件包含着具有天线能力的元件,例如电缆、印制电路板的印制线、内部连接导线和机械结构。这些元件可以以电场、磁场或电磁场方式传输能量并耦合到线路中。在实际中,系统内部耦合和设备间的外部耦合,可以通过屏蔽、电缆布局以及距离控制得到改善。地线面或屏蔽面既可以因反射而增大干扰信号,也可以因吸收而衰减干扰信号。电缆之间的耦合既可以是电容性的,也可以是电感性的,这取决于其走向、长度和相互距离。绝缘材料也可以因吸收而减小场强,尽管这一因素在许多场合与导体相比可以忽略。
1.1.1公共阻抗耦合
公共阻抗耦合是由于骚扰源与受害者共用一个线路阻抗而产生的。最明显的公共阻抗是阻抗实际存在的场合,例如骚扰源和受害者共用的导体;但公共阻抗也可以是由两个电流回路之间的互感耦合,或者由于两个电压节点之间的电容耦合产生的。理论上,每个节点和每个回路通过空间都能耦合到另一节点和回路。实际上耦合程度随距离增大而急剧下降。图1.3表示一对平行导线的互电容和互感与其分离程度的变化关系。
1.1.1.1导电连接
当骚扰源(图1.1中系统1的输出)与受害者(系统2的输人)共用一个地时,则由于系统1的输出电流流过X-X段的公共阻抗,在系统2的输人端产生电压。公共阻抗仅仅是由一段导线或印制板走线产生的。因为导线的阻抗呈感性,因此输出中的高频或高di/dt分量将更容易耦合。当输出和输人在同一系统时,公共阻抗构成反馈通路,这可能导致振荡。
解决方法如图1.2所示,在这个方法中,分别连接两个电路,因而在两个电路之间没有公共通路,也就没有公共阻抗。这个方法的代价是多用一根导线。这个方法可用于任何包含公共阻抗的电路,例如电源汇流条连接。大地是公认的最常见的公用阻抗因素,但在电路图中表示不出来。